1.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建筑
印度尼西亚人的传统或乡土住宅是其土著文化的最佳代表。这些被称为Rumah Adat的房屋因地域和文化而异,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是由纤维、竹子和木材制成的,有倾斜的屋顶。为了适应印尼湿热的气候,这些房屋都是用高跷建造的,这样可以保护货物不受潮,并降低水传播疾病的风险。然而,这些高脚楼的主要优势在于它们吸收冲击波的能力。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和经济对集体资源的抑制,Rumah Adat的房子几乎不再被使用了。一些当地人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米南和托拉贾屋顶安装在现代混凝土结构上。这种搭配在办公室或博物馆很流行,是国家遗产的标志。然而,一些乡土住宅仍然吸引着游客,尤其是在南苏拉威西岛的塔纳托拉贾。
2.印度尼西亚的宗教建筑
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宗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响最大的是4世纪到15世纪的“印度化时期”,当时佛教和印度教在印度获得了大量追随者。日惹的普拉姆巴南建筑群被认为是印度教建筑的最佳典范;它有高高的尖顶,上面有精致的雕刻,专门献给Trimurti。三位一体是对梵天(造物主)、毗湿奴(保护者)和湿婆(破坏者)的崇拜,作为完成地球生命的三个神/过程。然而,宗教在巴厘岛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爪哇和其他印度教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将Trimurti崇拜与佛教和当地的万物有灵论信仰结合在一起,所以最终实行的是一种全新的宗教。
印度尼西亚的寺庙反映了这种独特性。标志特征包括一个分裂的Candi Bentar门,显示对称和一个Paduraksa大门,高耸的屋顶包含了内部的门槛。Bale kulkuls是另一个常见的特征,它作为瞭望塔或鼓楼,最后是Meru塔,代表神的天堂住所。寺庙通常被分为三个区域或圣所,称为Nista mandala, Madhya mandala和Uttam mandala,按照神圣程度的上升顺序。当Candi Bentar门将外部世界与寺庙区分开来时,大院作为主要的入口,paduraksa通常被用来将最里面的神圣圣所(神居住的地方)与中间的圣所区分开来。
伊斯兰建筑同样迷人,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这个穆斯林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的国家。15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尼,尤其是爪哇和苏门答腊岛站稳了脚跟。由于当时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清真寺的建筑融入了当地的风味。因此,最初的清真寺有精致的入口和多层屋顶,类似于寺庙的梅鲁塔。它们通常是立在四根柱子上的金字塔形结构,而不是典型的尖塔和圆顶。德马克大清真寺和中爪哇的Menara Kudus清真寺就是很好的例子。
然而,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给印度尼西亚带来了外国的影响。从19世纪开始,清真寺的建造与全球伊斯兰建筑相似,有尖塔和圆顶。它们甚至被添加到古老的清真寺,据说这反映了印尼正在向更正统的伊斯兰教实践迈进。班达亚齐的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和北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大清真寺就是最好的例子。
3.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建筑
印尼以前被称为荷属东印度群岛,保留了许多殖民时期的建筑。当荷兰人第一次到达时,他们喜欢用砖石和砖块来建造房屋。他们试图把手艺从自己的祖国带到印尼,用排屋建造运河。然而,这在湿热的气候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了疟疾和痢疾的大规模爆发。多年来,荷兰人从他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将当地的元素如屋檐和门廊结合到他们的建筑中。慢慢地,新古典主义和新哥特式的影响开始渗透到建筑中,包括柱子和游廊。这在爪哇及其各省的天主教堂中最为突出。三宝垄的布兰达克教堂和雅加达大教堂都是这种风格的好例子。
4.印度尼西亚的后独立建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风格开始在印度尼西亚出现,其特点是由玻璃、钢铁和混凝土建造的摩天大楼。装饰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透明和平衡的大多数结构。例如著名的印尼酒店和亚齐海啸博物馆。政府在此期间开始推广本土的建筑形式,这导致了许多地方的文化融合。现代建筑的顶部是米南卡堡风格的屋顶或梅鲁风格的多层屋顶,如印度尼西亚大学和巴东的州政府办公室所见。在当代,这个国家拥抱了其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为什么它的建筑如此多样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印度尼西亚的建筑,包括教堂、清真寺和寺庙,反映了它的文化演变。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给数百万来这里寻找独特事物的游客。入侵者和朝代留下的遗产被刻在墙壁上,这是印尼建筑的精致之处。